栏目: 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唐秀宁

  在我的家乡陇南,年过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忽然就会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像是对节日的一个总结。社火队集中在这一天汇演,各村的戏班子要隆重地唱一台戏,还会有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像大年初一一样,做两顿上好的饭菜,敬神祭祖,最重要的习俗,还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

  借这个隆重的节日,前些天拜过年的至亲好友,复又手提元宵相互走动。人人把元宵节当作大年的最后一天,也把元宵节当作了开春的头一天,鼓足了劲庆祝,鼓足了劲乐呵。

  小时候过年,母亲会把唯一的、因为吹过气而留有切口的那条猪腿,架在火上烧干,挂起来,留待元宵节那天吃。母亲做红烧猪腿很有经验,前一晚上把猪腿用温水泡在大锅里,第二天用硬刷子把泡软的猪腿仔细刷一遍,清洗掉上面的浮尘,然后用斧子把猪腿卸开。骨头砍小,肉块切碎,红烧。除了一应红烧调料,最重要的秘料是必须加半斤酿好的醪糟,烧出来的猪腿肉才色香味俱全。肉吃完,肉汤熬一熬,做成皮冻凉拌了吃,嫩滑醇香,口感好极了。

  正月十五吃元宵,一般都是在晚上。晚饭过后,我们兄妹年年正月十五还要进趟城,看夜社火,去文化馆院子里猜灯谜。夜里十点钟回家,母亲已经煮好了元宵等我们,每个人分到八个元宵,吃完连汤都喝干,再打着灯笼玩一会,才舍得去睡觉。

  因为对元宵节的看重,每年到了这一天,我家乡成县县城里四街上随处可见卖元宵的摊点。实际上从前一年的冬月里,卖元宵的摊点就有了,只是没有元宵节这一天多。到了过节这天,家家都要买一点的。即便嫌麻烦,不想在家煮元宵,却一定要去摊点上买一碗吃了才算,否则就像没有过这个节日一样。

  成县城里做得好、卖得快的当数肖家的元宵。肖氏兄弟俩常年在农贸市场的固定摊点卖元宵。相邻的两个摊点,一样的大铝锅煮元宵,旁边放着盛满生元宵的面盆,上盖干净的白毛巾。有人来吃现盛,摊主用勺背试试锅里元宵的软硬,便大概知道是否煮熟。拣软和的,漂在汤锅最上面的元宵盛一碗出来,给客人放在面前的长条桌上。等吃完了,再给盛一碗汤,热热乎乎喝下肚,整个心里都暖和起来。也有人家要买回去自己煮的,要多少个,摊主就从盆里数多少个。元宵不论斤卖,而是按个数。早些年一毛钱可买两个,现在一元钱四个,煮熟的和未煮的一样价钱。

  到了正月里,肖氏兄弟也会把元宵摊摆到大街上来。在东大街盘旋路口的人行道上,支起几张长条桌,满满当当放着好几盆元宵。前来买他家元宵的顾客极多,尤其是到了元宵节前的那两天,肖氏元宵的摊点上总是挤满了人,常常供不应求。家里做,街上卖,还要专程供货。来来往往挨挨挤挤,也是节日里一道热闹的风景。忙过这几天,他们的摊点就又搬回到农贸市场。我有空的时候专门去那儿买,顺带买上些高桥的醪糟,醪糟汤煮元宵,可是别有一番滋味。

  元宵好不好吃,全在它的馅。肖家元宵在县城有名气,就是馅料好。白糖、黑芝麻、核桃馅,几乎每只元宵里都能吃到香香的核桃仁。馅大皮薄,煮的火候也到位,吃起来软糯甜香,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孩子的口味。

  煮元宵也是有窍门的。水将开未开的时候,就将元宵下锅。火也不要太大,眼看锅将煮沸时,赶紧加少许凉水,让热水始终不至于咕嘟嘟煮起来,好使元宵在锅里焖着,热水慢慢渗进米粉,煮出来的元宵才会更软更糯。

  正月初五之前街上卖的元宵,专门陈列在街道最繁华热闹处。尤其是元宵摊,就摆在十字街口,约有十数家。南来北往的人,看到就会买一袋送亲戚,或者坐下吃几个,喝半碗元宵汤暖和一下再赶路。不过在成县,拎元宵拜年,须得离元宵节近的时候,早了似乎有点不应景。

  我大嫂是四川人,吃不惯我家乡的元宵,曾亲自用浸泡过的糯米磨了米粉回来,又从超市买得一包赖汤圆芯子,动手捏汤圆。我也就跟上学会了捏汤圆的手艺,虽然捏的大小不一,依然吃得新鲜,吃得香甜。

  后来,超市有了现成的南方汤圆,袋装冷冻的那种。黑芝麻馅,和赖汤圆芯子差不多,油很多,也很容易煮熟,三五分钟就可吃到嘴里。我称它快餐汤圆,常当早点吃。买一袋回来可分几顿吃,余下的往冰箱一放,的确方便得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陇上元宵节

下一篇:【美文】陇原年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