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六系陶罐 十六国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持戟武士俑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青白玉卧羊 前凉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潘岳书札残页 十六国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马德惠石造像塔 北凉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彩绘木连枝灯 魏晋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乐舞图》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金错泥筩 前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两百余件文物 展现五凉历史文化

  鼓吹乐俑 十六国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本版图片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历史造就了文物,文物讲述着历史。当一件件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那些尘封的历史也在我们眼前徐徐打开。今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联合新疆、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四川7省(自治区)22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大道攸归:五凉文化展”。展览汇集珍贵文物237件(组),其中一级品70件,以时间为主线,以考古发现及其相关科研成果为支撑,通过“河西崛起”“五凉更迭”“交融会通”“赓续华章”四个单元,以物证史、以图讲史,系统梳理五凉政权的历史脉络,深度挖掘五凉文化所蕴含的“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精神。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在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广袤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前后相继达139年,史称“五凉”。当时的北中国地区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五凉政权统治下的地区,却因远离战火纷扰,中原士民百姓纷纷避乱外逃至此,如“日月相继”, 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由此造就了史不绝书、独具特色的五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对此,陈寅恪先生评价道:“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绵延一脉。”范文澜先生认为“十六国以来,河西是当时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初步汉化后,再向东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今河西走廊、新疆及青海部分地区发现了许多五凉时期的遗存,出土了大量墓葬壁画、衣物疏、墓券、镇墓文、文书及佛教造像、石塔等,内容涉及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生活、思想、宗教、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对于补阙五凉历史,阐释五凉文化意义重大。展览以这些考古发现为重要支撑,以文物述史,全面展现了五凉政权的成因、更迭,及其文化的各类表现和影响。

  五凉文化的形成,与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息息相关。考古发现表明,河西走廊有马家窑、齐家、齐家—西城驿、四坝、骟马、沙井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比重较大。地处欧亚大陆通道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作用。汉武帝时期开始对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河西走廊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民谚赞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时人赞为“富邑”,是东西贸易重要的中转地和商品集散地,又因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喉襟”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后来五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汉之交,窦融乘势出任张掖属国都尉,保据河西。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河西“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关陇一带的人们纷纷携家西迁,河西地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窦融的这一政治策略为后来的五凉政权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前凉张轨便是“追窦融故事”,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暠等都自云“追踪窦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5批国家工业遗产揭示保护利用趋势

下一篇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⑤丨春风劲度玉门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