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梁园又有“东苑”“梁苑”“菟园”“雪苑”“竹园”等别称谓。《别韦参军》诗说:“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雁池是梁园一景,梁园是高适早年的躬耕之地。李白在梁园也定居多年,留下名篇《梁园吟》,感叹“梁园虽好,终非故乡”,还流传出一段“千金买壁”的情史。

  杜甫晚年回忆三人同游梁宋,写下《遗怀》一诗,其中有“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之句。杜甫犯了个常见错误,把商丘梁园的平台和开封的吹台混为一谈。开封古吹台是战国时梁惠王所筑,而商丘梁园平台,是西汉梁孝王所建。

  同游三年 就此不见

  高适生年多有争议。李白生于701年,杜甫诗中明言“昔者与高李”“忆与高李辈”,高适年纪可能比李白要大一点。三人中杜甫年纪最小,和高适、李白相差十岁多。

  李白、杜甫和高适同游梁宋,具体时间同样不确定。

  宋人多认为在开元二十五年。明代钱谦益注杜诗,认为是在天宝三载(744)秋冬,这一说法得到近代闻一多、郭沫若、肖涤非等学者认同,也是目前公认之说。

  至于李杜相识在先,还是高杜、高李,再有三人梁宋之游的路线是怎么走的,都史载不详,至今存疑。据学者孙钦善《高适年谱》:

  天宝三载。高适在宋中。“夏,与李白在单父相会,二人偕游梁宋自此始”。“秋,杜甫亦参与同游”。

  天宝四载。“春至夏,与李白等同游开封、洛阳等地”;

  天宝五载(746)。高适旅居东平,“夏,北海郡太守李邕西来济南郡、东平郡,与适有诗赠答,并相会同游。高适与杜甫同游齐鲁亦自此始”。

  同年“秋,与李白、杜甫由东平同游濮阳一带”,“冬,与李白、杜甫同游北海郡,会李邕”。三人从单父、梁宋、开封、洛阳再到山东,同游三年。

  此后,李白于鲁郡送杜甫归长安,高适随李邕至北海。李白高适各奔东西,再无相见之时。

  杜甫是三人交谊的纽带。杜甫赠高适诗十七首,另外还有二首间接提及高适。赠李白诗十四首,另有一首间接赞美李白。

  高适赠杜甫诗,传世的只有二首,都是入蜀后的作品。李白赠杜甫诗,也只有两首,都是在山东时的作品。

  一个向西 一个往南

  唐代,从戎入幕、效力边陲,是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应试赴举之外,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径。

  自从藩镇体制初步成型,河北地区与河西地区就成为唐廷边防政策的两翼。三十多岁时,高适曾北上蓟门,欲入信安王李祎幕不果。他首次踏入仕途,是在天宝八载(749)受举荐,当了封丘县尉。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使人悲”,两年后愤然离去。

  天宝十二载(753),高适终于入幕河西,投入名将哥舒翰帐下,任掌书记,是幕府中的文职。哥舒翰曾携高适入朝, 在玄宗面前力荐高适。年过五十的高适迎来人生腾达的转折点。

  李白同样选择了入幕之路。在高适入幕河西的前一年,他就曾北上幽州,寻求获取边功的机会。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和西奔,李白南下,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及至潼关失守,玄宗出逃,高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唐玄宗下诏书,表彰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擢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李白在洛阳失守后,携妻子宗夫人奔亡,隐居庐山。至德元载(756),永王李璘率水师至九江时,三次征召李白入幕。李白不听宗夫人规劝,写了《别内赴征》三首诗,选择从军。

  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采纳了宰相房琯“诸王分镇”的建议。

  “诸王分镇”一事一经推出,高适“以为不可,上皇不听”。肃宗召高适商议,高适“因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于是肃宗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

  高适忙着搬救兵

  “诸王分镇”是一步昏招,如学者周勋初评述:

  所谓分镇之议,亦不过效西周初期封建诸侯藩屏周室之故伎,实则分镇之后,南北各拥重兵割据,必致对立。李璘垄断江淮租赋,控制唐王朝经济命脉,无异扼李亨之咽喉。李亨居尊长之位,且已即地位,岂容李璘为之争夺?故此议一出,必致内争。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命永王回蜀,永王不从。于是肃宗命高适讨伐永王。未及高适出兵,永王部下便纷纷离散,永王兵败被杀。至德二载(757)春,李白逃至彭泽被捕,系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

  李白深陷浔阳狱中,曾希望得到高适援手,请投军高适的秀才张孟熊转交谒诗二首,把高适比作汉之张良、霍去病。高适并无回应。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丝绸之路上,1400多年前的“世博会”

下一篇大夏河上桥梁知多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