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润华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175                   
  课题负责人: 郑润华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交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尽管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的欲望、交往面的广泛性和交往频率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独生子女所带有的唯一性会诱发父母的高度控制,而父母生活的封闭性又会进一步剥夺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幼儿园虽然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生活的场所,但“教学班”或“班级”概念已非常牢固,各班幼儿间的交往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交往空间。
  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媒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化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学科型”、“学术型”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区域活动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化模式,一方面参与对象单一,大多数局限于本班幼儿,幼儿缺乏跨班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活动场地比较固定,这就会造成教师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供自由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的要求和“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的指导要点,利用班内区域及多功能活动室,开展了跨班区域活动,让所有空间和材料为全体幼儿所共享,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目前我园已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跨班区域活动尝试,主要形式有大班和小班进行的大带小跨班区域活动和中班级部进行的平行班跨班区域活动,每种形式每周各进行两次,活动地点主要是班内区域和专用活动室。在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促进两班幼儿的熟悉度是一大难题,为此,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跨班教育活动,并将活动的教案及活动照片及时保留下来,将优秀经验在全园推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
  (1)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该如何定位?
  (2)与传统的单班区域活动相比,跨班区域活动在材料策略、规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评价策略上的特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不同形式的跨班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4)如何科学地确定跨班区域活动的活动频次及活动时间?
  以上问题也成为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动力,本研究也正是基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完善当前区域活动模式,推进园本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是以同龄编班为单位,班内自主开展区域活动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尝试少之又少。本研究重心在于探究跨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这无疑为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开启了另一扇窗,对于当前的区域活动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理论意义
  以跨班区域活动作为研究幼儿游戏活动的背景,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为目前的区域活动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以期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界定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跨班区域活动
  跨班区域活动是指在保持班级同龄编制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及同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而言,“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当前我国区域活动的实践困境而提出,该课题以跨班区域活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以求克服当前区域活动开展模式的弊端,更大程度地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
  (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言,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总结归纳同龄和混龄跨班区域活动的不同特点,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注意收集过程性资料,为同行提供借鉴。
  (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本课题研究将系统整理和完善跨班区域活动的有关理论体系,尝试编制幼儿园不同跨班区域活动形式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及其评价指标,在区域活动的实验对比中,统计和分析跨班区域活动和单班区域活动的效 果差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efnber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观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他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系统,呈柱状同心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在微系统中,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活动是个体以不同角色参与,并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个体在活动中根据角色期待发生的关系;角色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区域活动是幼儿直接参与的重要微系统之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生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可以说,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是区域活动的三要素。同时,人类发展生态学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主要研究有利或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区域活动中进行的各项活动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区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的发展。因此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考察区域活动生态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在此指导下,增强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为幼儿的发展打开新的一页。
  2、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是针对个体社会化理论而言的一种横向社会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同伴群体的整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把同伴群体,尤其是混龄群体作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现行教育模式下,班级集体活动是在同龄群体中展开。由于同龄群体中个体的同质性,不利于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混龄群体活动,幼儿来自不同年龄班,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重新建构活动规则,形成一个模拟的“年龄生态”。这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品质和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培养社会技能和情感智力。
  3、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主张突破制度化的课程限制,提高幼儿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跨班区域教育活动就是试图超越班级制度化的课程设置,推行多元化课程模式,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学习权力,使幼儿从课程的客体转化为课程的主体。
  4、非线性教学理论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于相对封闭的班级集体的同步教学过程中幼儿同步学习,以获得同样的学习成就,其基本形态是同步性与同质性,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严重制约幼儿个性发展。与后现代课程理论一致的教学理论是非线性教学理论。非线性教学理论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将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学习。跨班区域教育活动正是利用班级差异与年龄差异,为幼儿在同步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种异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以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上。如如林霞指出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三个层次,即语言层次、物化层次和互动层次;段宏玲提出应为幼儿创设支架性、互动性的区域环境;江苏省吴江市机关幼儿园通过 “目标多元化”、“材料多样化”、“指导有效化”,切实促进了幼儿的多元自主发展;苏红伟从材料、设计、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影响下,部分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如何更好地共享区域活动资源上,并且进行了跨班教育的尝试。如曹慧等人围绕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指导原则和指导方法,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音乐感受,英语教学和科学发现等五个跨班区域活动中采用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跨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陈玉文对大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后发现,幼儿跨班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交往资源,通过创设多样生活和自主策划,灵活安排过程以及互动评价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目前关于跨班活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中的材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等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班区域活动,对于其材料投放策略、规则策略、观察指导策略、家园互动策略等有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将这一操作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但对于跨班区域活动的探究较少,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活动模式。本课题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分别探究同龄及混龄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细化探究语言区、音乐区、美工区、建筑区、户外运动区、益智区、角色区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评价体系等,以求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精神为指导,通过构建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课程,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通过参与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进一步提升教师探索建构并有效实施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游戏课程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努力打造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职工队伍,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水平,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3、有效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构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课程模式,发挥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十佳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归纳研究成果,为同行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在跨班语言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2、在跨班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3、在跨班音乐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4、在跨班角色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5、在跨班益智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6、在跨班建筑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7、在跨班户外运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学习有关跨班区域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一方面用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为提炼新的认识寻找理论支撑和获得经验借鉴。
  2、自然观察法: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期了解幼儿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3、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全程个案追踪记录,了解幼儿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以点代面,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便于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4、行动研究法: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并不断进行交流、总结,逐一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不断分析诊断总结再实践。
  5、经验总结法:收集总结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事实材料,积累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做法,撰写案例分析、随笔和论文,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供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9---2012.3)
  1、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本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4、汇总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为研究做好师资准备。
  5、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3----2014.3)
  1、请幼教专家进行相关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学前游戏论》《幼儿区域活动新论》等,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的内涵、特质。
  2、以跨班区域活动为主阵地,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为目标,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为幼儿创设具有合作性的游戏环境。
  3、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激励性措施,不定期组织观摩跨班区域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改进方法。
  4、成立总课题组下的子课题组,以“课题沙龙”、“自主研讨”、“同侪互助”、“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每两周活动一次,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等。
  5、进行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阶段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
  6、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游戏资料、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4.3 ---2014.9)
  1、收集整理支持性环境创设案例,个案案例、家长访谈等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2、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评审。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一)初期成果(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
  (二)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观摩和研讨、调查报告、案例研究报告、心得体会文章、教育论文、阶段总结。
  (三)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展示、观察记录选编、活动照片和影像资料集锦、区域活动教育札记、区域活动方案设计集锦、区域研究论文集、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核心成员研究背景简况:
  我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多年来,我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科研兴园”的战略目标,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编〈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课程园本化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央电化教育馆《交互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先后有三十多项研究成果在各级评比中获奖。2009年10月,独立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批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交互电子白板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研究》。在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课题负责人郑润华园长,1982年毕业于济南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张伟副园长,1988年毕业于山东省乳山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从事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王玉廷老师,200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 2009年9月起,主持我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园本教研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专业期刊上。
  本课题32名主要研究成员中,有中学高级教师6人; 本科以上学历11人。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出色完成“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园领导作为主持人,又有一支经历过多次课题研究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队伍,她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科研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前期准备:
  自2009年以来,我园就着手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两年多来,我园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前幼教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可行性强。课题的前期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活动的价值日益凸现,幼儿和教师都在其中受益匪浅,已有多名教师发表相关论文和各级评比中获奖。
  (三)保障条件:
  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郑润华园长任组长,张伟副园长、王玉廷老师任副组长,各子课题组长为核心成员,分工明确,有序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资料获得: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来园指导,引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计划的组织研究教师外出学习,并通过阅读书刊、网上查阅等多渠道结合,及时掌握国内外课题研究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费保证:幼儿园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本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经费的投入,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课题负责制:本课题由课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与引领;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及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主要研究成员各负责一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研究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时间保障:自主研讨,各子课题研究成员,自由结成同伴互助的学研小组,自主进行子课题的研究;集体研讨,每两周(双周)召开一次课题组集体研讨活动,共同交流实施情况,研究实施步骤,总结上一阶段的经验,有效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每学期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汇总阶段性成果。
  注重日常工作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以研究方案中各阶段的具体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要求规划平时的工作,并反映到工作计划中,结合日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注重资料的积累:研究留有轨迹,注重研究过程中有价值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




上一篇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

下一篇幼教师资职后培训的标准、模式与课程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