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十分关注饮食健康,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经过文物和文字记载考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营养知识,对饮食宜忌提出了理论总结,概括如下。

01

限制进食肥甘厚味之品

“肥甘厚味”又称“膏粱厚味”,一般指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这类食物的脂肪和糖类含量高,易于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黄帝内经·素问》也记载了“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营养过剩,易于诱发糖尿病足、外科疮疡的发生。

控制热量和高脂饮食摄入,保持“三分饥和寒”,让身体处于适度应激状态,实际上是维护卫气的“警觉”状态,维护卫气和营气的平衡,维持适度的新陈代谢,燃烧多余脂肪,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精气神。

02

禁食生冷不洁食品

忌生冷是为了保护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纳由口摄入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等物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脏腑和筋脉肉皮骨,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脾胃保持正常的功能,依赖于恒定的体温,骤食生冷之品,会影响胃液输布,妨碍胃肠蠕动,影响胃的腐熟功能。急则出现胃脘疼痛、嗳腐吞酸等食滞胃脘之候,慢则出现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进而损伤人体元气。同时也强调病从口入,避免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和有毒物品摄入。

03

减少辛辣炙煿食物

饮食五味,淡味是五味之母,酸苦甘辛咸虽然增加了食物的风味,但不能以滋味代替营养。辛则升散,辣则动血,辛辣之品易于迫血妄行,导致口干咽痛、出血性疾病、睡眠障碍、汗孔开张易受外邪。

炙煿之品是指煎、炒、炸、烤制的食品,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甚至热灼成毒,多食易伤胃阴,耗伤胃气,脾土郁滞日久反过来影响了肝木的疏泄功能,形成反侮肝木的状况,引起整个消化功能的异常。

04

制约肉食之腥、臊、膻

腥味食品主要是水产品,水产品营养丰富,热量较低,是很好的食物。但水产品性多偏寒凉,致敏物质较多。饮食宜搭配米面蔬菜进食,加工成熟食才易消化。对于其腥味,可以用生姜、紫苏、桂皮等调味品以制约。肉食动物的肉多有臊味,古人解决的办法是久炖、久蒸。草食动物的肉膻味较重,人们已经找到用辛温中药来清除或矫味。常用的有草蔻、砂仁、荜茇、孜然、香叶等。经过烹饪,去除了异味,调节了食物的偏性,也让肉食易于消化吸收。

05

忌烟限酒

烟草之毒为热毒,嗜烟者易于耗损气阴。肺为娇脏,通过气道与口鼻相通,烟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为病。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尘,不耐邪气之侵。烟毒袭肺易发生咳嗽、气喘、咯血、肺癌等病症。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所以烟毒不但会危害肺脏,更会对全身血脉产生严重伤害。

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十有八九有长期吸烟史。建议血管病患者逐步戒烟。饮酒过量,湿热为患,损害肝脏,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饮酒一定要适度,不可过量。




上一篇多走路、多喝水,你以为在养生,但医生告诉你:其实在折寿

下一篇怀孕初期的饮食和禁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