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根据生物钟理论,机械活动的节律性,即机械活动具有规律的高潮期,顺应和保护高潮期是生物钟养生的必然要求。大部分生物钟,白天处于高潮,一部分生物钟则在夜间处于高潮,即节律的高潮期有所不同,如夜晚免疫功能加强,听觉夜晚灵敏等。按照同步和动力定型原则,在一天中,人们的活动也必须定时进行,这样才能符合生物钟养生方法。包括三餐定时,餐前、餐后养生,定时饮水。

  饮食有节,定时进餐。“食哉惟时”“饮食以时”,选餐可影响许多节律的运转,定时进餐可带动许多节律的准点运转。因此,定时进餐可形成许多节律最有效的动力定型。进餐前、进餐时以及进餐后都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机能活动。宏观上仅是一项进食动作,在微观上,体内却起着以神经系统为指挥,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为主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参与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定时进餐,便会带动这些节律也按时运转,从而使它们也建立动力定型。若进餐时间经常变更,则上述各节律的动力定型就无法形成,这就造成许多节律连续地紊乱。久之,便会形成消化系统的疾病,影响健康。

  合理进餐,适度饮食可健康长寿,已广为人们所重视。但究竟怎样做才是“合理进餐,适度饮食”却众说纷纭。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多吃少餐,即每天进餐的次数少,而每餐吃的多是引起疾病(例如肥胖症、高血压、中风、心脑血管病等)及早衰的原因。而少吃多餐,即每天进餐的次数多,而每餐吃得少,则有利于养生。肥胖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次热量摄入太多。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夜间摄食,而在夜晚进食,有利于脂肪的生成。这些肥胖者夜间失眠,早上却因食欲不振而不想进食。晚间进食,集中在一次进食太多,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有养生学家指出:根据人体消化道节律,人类需一日四餐。还认为作为人脑的能源,一天要消耗120克葡萄糖,占人体葡萄糖消耗量的20%。这些葡萄糖基本贮藏在肝脏内,肌肉每天所消耗的80克葡萄糖也是从肝脏中获取的。所以人体肝脏每天至少需要补给200克葡萄糖。据监测,每餐补给肝脏的葡萄糖是60克。这样,每天必须四餐才能保证肝脏贮存足够的供大脑需要的能源。有人预言:人类将会进入一日四餐的时代。而且根据调查,有不少长寿者有少吃多餐的习惯。

  餐前保健:像体育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一样,餐前也要做一下胃的准备活动。饭前应谈谈美味的食品,闻闻诱人食欲的香味,从而使胃液的分泌活跃起来,使之进入消化准备状态。没有准备的进食,尤其是暴饮暴食,从胃的角度来看,就像不进行任何准备活动的人突然快跑一样,短时间内使胃及各种消化腺的节律发生激烈的变化,造成生物钟磨损。饭前饮水也要适量,饭前饮水或喝啤酒过多会稀释胃液,从而削弱消化功能。

  就餐卫生:除坚持定时就餐外,吃饭时还要心情愉快。中医学中有“胃好恬愉”的说法。吃饭时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沉闷的气氛,对胃液分泌的影响差异很大。吃饭时间要充分,不能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会使食物在进入胃之前与唾液充分搅拌。中医主张“缓食养生”“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缓咽。”中医还主张“食勿大言”“食不言,寝不语。”进食时说话太多,或边进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使中枢神经不能专职调节进食和消化,对人体不利。我国民间也有“催工不催食”的说法——工程再紧也要给以充分的吃饭时间。从缓食养生和胃好恬愉角度说,吃饭时也不是绝对不能说话。

  

 

  也有学者提出“边吃边谈有益健康”,认为这样可以减缓吃饭的速度,且能使共同进餐的人交流感情,解除烦闷,不仅能增进食欲,而且还可使中枢神经兴奋,促进消化器官的蠕动和分泌大量消化液,使胃肠处于消化食物的最佳状态。进食的食物温度要适中,过冷过热都会伤害胃壁。饭食也不可过饱,要经常处于“饱中饥,饥中饱”的状态,这符合中医的“宽胃以养气”。吃饭的环境也很重要。中医认为“脾好音声”,音乐对消化与吸收大有助益,“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实践也证明: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整个舒适整洁的环境都可作为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刚强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凉的声调,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杯盘狼藉的餐桌都会对情绪、食欲、消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食后养生:有效地加强消化功能,减少和避免消化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一点对老年人尤为重要。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常常引起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健康长寿。经验证明:除平时注意饮食调补外,坚持运用食后养生法十分重要:具体措施有:

  ①食后慢步法:长期以来我国都有俗语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但又有人反对此说,认为饭后胃肠的功能在增加,血液多集中于胃肠以助消化,若此时活动,则四肢也需要较多的血液,从而使胃肠的血液分布不足。故饭后不宜走动,而应立即躺卧。提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根据生物节律,饭后活动剧烈不好,饭后立即躺卧也不好,而应“慢步少时”。“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孙思邈有:“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之训。古人强调“饱食勿硬卧”“食饱不得急行”。进食后步行半小时,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增加胃肠血液营养的供应,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千万不要急步快行或登高跳跃,也不可食后即卧。

  

 

  ②食后宜制怒:发怒等情感突变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饭后更需注意。常言道:“食后不可便怒,怒则食积;怒后不可便食,食则不化。”说明进食前后必经保持舒畅的心境,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故“食后宜制怒”,进食后若发现处于忧怒闷烦的情绪之中,就会导致中枢神经统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食后胃肠的继续蠕动及消化腺的继续分泌,减弱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饭后可漫步于绿阴之下或庭院之中,边散步边收听一些优美柔和的音乐和新闻趣事,使心境处于良性刺激之中。这样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增强胃肠功能,有益于心身健康及长寿。

  ③食后手摩腹:孙思邈认为“食后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轻按摩腹部,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功能。食后摩腹还可作为一道良性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有益于神经一体液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且能活血通络,疏导经脉。对胃肠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有独特的功能。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便可终身受用。食后手摩腹的具体方法是:两手掌对搓,搓热以后掌心着腹,以脐为中心,顺逆时针方向慢慢地摩动各20—30圈,即可。

  ④食后须漱口:张仲景认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进食后漱口大有益于口腔清洁和牙齿坚固,且能保持口腔的湿润度,对防治口腔和牙齿的疾病有一定作用。现在有很多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牙病,如牙龈炎和牙周病等。中小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患龋齿。食后漱口必须持之以恒,每餐必漱,即不管正餐或小吃之后都要漱口,每次漱3—5口。尤以淡盐水为佳,若能食后刷牙当然更好。

  

 

  定时吃好早餐:早餐对保证人体健康十分重要,所以素来强调早餐要吃好、吃饱。不进早餐,从头一天晚餐(如6时)到次日午餐(如12时)空腹时间太长(长达18小时),营养吸收不足。胃肠的节律每隔4—5小时大蠕动一次。人类长期以来养成早晨进食的习惯。每天早晨在该进早餐时,体内已作了一系列的准备,此时进餐,可保证这些节律的正常,若此时不进早餐,除了造成节律紊乱,从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外,久不进早餐者易生胃病,尤其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

 

  定时喝水、饮茶: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体内水分不足是导致代谢失常、引起早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持青春活力,防止早衰,每天必须喝一定量的水。不过,喝水也要讲究时间,因为体内各种细胞的代谢和废物的排泄也有节律性,喝水的时间也要与之相适应。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可及时加强细胞的代谢和废物的排泄。如清晨起床后,因为一夜未进水,细胞处于干渴状态,此时进水对内脏,尤其肝脏有清洗作用,也利于通便,有人认为以温开水为宜,因其水分子排列与体内水相同,易于吸收。

  中医认为,以早饮茶为好,古代养生家都有晨起一杯新茶,趁热饮下的习惯。晨起饮茶不仅补充水分,且可清志爽神,兴奋大脑,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肾脏排泄。有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餐前不宜喝多量的水,但有人为了减肥,可在餐前20分钟喝较多的水,使胃有饱胀的感觉,食欲会自动地降低。餐后不宜立即喝水,因为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导致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





上一篇炎热天气需预防食源性疾病

下一篇虫草花红枣枸杞乌鸡汤滋补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