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欧阳修写有《浪淘沙·五岭麦秋残》:“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首句点明产地,次句用一个“丹”字传神地描绘出荔枝成熟的状态,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序井然,描写生动。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表面多褶皱,果肉呈半透明的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喻荔枝,不但形象逼真,也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味、形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明代诗人丘浚在《咏荔枝》中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岭南荔枝的喜爱:“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在诗人看来,荔枝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玉雪肌肤罩绛纱”从颜色、质感等角度将荔枝描绘得娇嫩可爱。后两句更是写出诗人对海南荔枝的偏爱。在诗人看来,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甜美味道,是因为它生长在得天独厚的海角天涯,才能成就其超凡脱俗的绝美味道,才能如此招人喜爱。这首诗既表现出作者对荔枝这种水果的无以复加的嘉许称赞,也表现出他对于海南故土的深厚情感。对故乡的感怀巧妙地嵌入诗文中,使全诗更显意蕴深厚、意味悠长。

  画中荔枝也可人

  爱荔枝的食客们不仅写诗文赞叹荔枝,也用妙笔丹青描绘荔枝。传为宋徽宗所绘的《写生翎毛图》便生动地描绘了荔枝成熟、鸟儿垂涎欲食的趣味场景。画家对荔枝的刻画极其细致,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颗荔枝上大小不一的凹凸斑点。荔枝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方向、位置、成熟状态各不相同,硕大的果实掩映在树枝绿叶间,让人感受到果实成熟的喜悦,甜美的果实气息从画面中飘来。羽毛亮丽的鸟儿看着枝头硕大的果子,早已垂涎三尺,它们张嘴鸣叫,似乎在和同伴商量如何啄破荔枝坚硬的外皮。蝴蝶翩翩起舞,栀子花迎风怒放,共同呈现出夏天自然界的魅力风姿。宋徽宗主张状物精细入微,注重表达自然的生机,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鲜明的绘画风格,穿插有致的物象间洋溢着迷人的自然生趣。

  近代画家齐白石也常画荔枝,曾云:“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白菜为菜之王”,由此可以看出齐白石对荔枝的偏爱。齐白石还写有《荔枝诗》:“丹砂点上溪藤纸,香满筠篮清露滋。果类自当推第一,世间尤有昔人知。”齐白石晚年的荔枝画用色艳丽,笔力雄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绘有一幅《荔枝小鸡》。画面中,几枝成熟的荔枝从右上角倾斜而下,占据画面主体,两只毛茸茸的小鸡站立在荔枝果下,惦念着空中鲜艳可口的美食。画家用干笔重墨写出荔枝主干,用笔苍厚古朴,有篆书笔意。画树叶时,画家毛笔笔肚上水分较多,写出来的叶片含水量较大,水分和色彩融合氤氲,使得叶子生机勃勃、翠绿欲滴。鲜艳的荔枝果实掩映在树叶下,像是一位位含羞的美人。两只小鸡身上的墨色变化丰富,淡墨在宣纸上洇开的痕迹恰似小鸡的绒毛。画家寥寥数笔勾勒出小鸡的身体结构,生动传神。

  岭南画家容漱石的荔枝更是活色生香、驰名画坛。容漱石师从高奇峰,尤擅画荔枝。他的国画作品呈现出岭南画派的鲜明特色:多画南方风物和风景,章法、笔墨不落俗套,色彩鲜艳雅致,令人赏心悦目。他的荔枝作品,骨法用笔,枝干线条厚实有力,画叶子时提按转折特别丰富,设色明快艳丽,整体风格清新可人。他在画荔枝果实时,尤其注重表现荔枝的体积感,颜色的深浅变化使得果实看起来立体生动。对荔枝斑痕的刻画也极为细致,画家会精心勾勒出荔枝身上的每一处圆环和圆环中的凸点。叶子的大小、新嫩、枯润、颜色、姿态变化极其丰富,单从叶子的色彩来看,就呈现出从嫩黄、嫩绿、淡绿、草绿、翠绿、花青、赭黄、赭石、胭脂等冷暖色调的自然过渡。画面多配以白头翁、山雀、灰喜鹊等鸟类,灵动的鸟儿穿梭于荔枝林间,享受着大自然赐予它们的美食。

  欣赏诗文书画中的荔枝,重温与荔枝有关的历史典故,常常感受到风雅和浪漫。自然造化为人类奉献出如此鲜美可口的果实,人类也用自己的才华吟咏描绘着美味的荔枝,感恩自然的馈赠。荔枝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味蕾,给了我们无尽的口腹享受,更带动无数的文人雅客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荔枝文化,这是自然和人文之间的相互成就。(张鑫)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唐诗宋词中青梅世界里的爱恨情长

下一篇历代状元“学霸”里 藏着多少书法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