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除国家规定课程外,实验班增添了开发孩子潜质的课程,如英语口语、书法、棋类等。同时,普通学校的学生每周上五天课,实验班的学生上四天,每周专门设立了“综合社会实践课”, 课程包括爬山训练、感受饥饿和劳累、体验挫折等,把原来只限于课堂的课程更多地搬到自然中完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超常儿童’实验班招收了那些非超常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将是一种伤害,”施建农说,实验班的课程完全是按照“超常儿童”的特点设计的,比如,四天完成普通学生五天的课程,普通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将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会有很强的挫败感。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正常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他们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
家长应调整心态选择相信现实
虽然,“超常儿童”实验班提供的是只适合“超常儿童”的教育,但是,越来越多的“超常班”的出现加剧了更多孩子的应试压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真正分清“超常儿童”实验班或“早培班”与其他实验班的区别。似乎只要上了一个“实验班”,孩子的将来就有了保障。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这种盲目状态是家长自身焦虑的一种体现,是在社会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体现:似乎只有出人头地生活才有保障。
施建农认为,盲目追求名牌学校追求重点班的前提是:人人都是一样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选择同一标准下的“好”学校和“好”班级。
施建农介绍,上世纪时,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时的学校里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使得很多在其他方面,比如空间智能、肢体智能比较优秀的孩子就会缺少成就感。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正好应对这样的问题,让教育发现不同孩子的不同长处,使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成长。
“这样的理论到中国来就变了,本来寻找长处的理论,变成了寻找短处的理论。”施建农说。不少家长由此找到为孩子“拾遗补缺”的依据,同时,一些机构也找到了继续忽悠家长的工具。
“每个家长面前都摆着两个东西:‘事实’和‘愿望’。”施建农说,真正理解孩子之间是不同的,就会选择相信“事实”,而那些不面对现实总是选择相信自己内心愿望的家长就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因此,社会上出现的“考神童”热,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没有“超常班”也会有其他的什么班。
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少教育专家会这样说:“请注意,不要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棵苹果树。”对于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本报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陈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第10个烈士纪念日,这场隆重仪式昭示了什么?
- 教育部明确5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央媒聚焦:“预制菜进校园”,公众在关注什么
- 西安交大回应“英语四六级与学士学位脱钩”:消息属实,其他学校也有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暑期研学市场为何频频暴雷 专家建议尽快厘清研学定位及监管
- 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推进金融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
- 从业者3000万,缺口达2000万,家政学进入大学本科
-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
- 中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在校青少年的抑郁情况更为严重
- 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
- AI,正在污染中文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