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诸葛越 热度:
你心目中的未来学校是怎样的?2020,这些真的会消失吗?这是篇写于2009年的文章。 变化正在发生中……
1.桌子
21世纪不需要整齐划一的房间布置,教室当然也不需要。我们再也看不见整齐划一的桌子。取而代之,让那些源自网络的概念,如“流”、“合作”和“精神动力”会帮助你重新设计教室。
2.语言教室
带着耳机学外国?太不潮了!智能手机完全可以代替语言教室。许多App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中自然地学习外语。
3.计算机
这也许会令你感到有些惊讶,也许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我们眼中桌上电脑的样子”。电脑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可移动的,在下一个十年,也许我们真的能够看到几乎所有人随身携带电子产品的场景。
4.家庭作业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在下个十年,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界限会日益模糊。也许我们不再会要求孩子们去学校学习,但是我们一定会要求孩子学会更多——在家、在社会……
5.标准化考试
AP考试已经穷途末路,SAT离它的消亡时刻亦不远矣。在下一个十年,学生的个人画像,能力将取代这些标准化考试。
6.特殊的因材施教
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因此在下个十年,因材施教不再是只有出色的老师才掌握的技巧——这仅仅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了。
7.对维基百科的恐惧
维基百科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民主。如果你害怕学生们对于维基百科的使用,那么这也许就是你落伍的标志。一切知识将来自于网络,来自于众人之手,而且不断变化着。
8.纸质书
书本是美妙的东西。在下一个十年,阅读将更加数字化。当然,我知道,你们喜欢书的感觉。但廉价、易得的数字出版物毫无疑问将大大压缩纸质书本的生存空间。
9.每日通勤
通过电脑和网络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办公、召开会议。
10.更衣室的锁
智能化的家居不需要锁了。
11.IT部门
这也许会令你感到惊讶,更明确的说法也许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IT部门。云计算、功能日益强大的wifi和电信通道将取代传统IT部门的工作:软件、安全和连接都是过去的事了。
12.中心化的学校
今后的学习地点将更加多样化,而不像今天,大家都必须聚集到学校才能学习。因此,教学楼将会更小、更智能,而学生们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进行实践。
13.唯成绩论
今后十年的教育会更加地个性化,不再像从前那样关注成绩。教育会关心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帮助他们取长补短。
14.没有科技含量的学校
也许五年之后这样的学校就会消失,因为21世纪对学校的要求一定是高科技的。否则,在那里学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也就没人去了。
15.付费外包师资培训
技术的发展使学校的老师们能够持续地得到培训和技能提高,不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了。
16.现在的教程
对每个学生毕业完成固定学分的要求是毫无道理的。课程改革将使得中学专注于基础,而大学更重视特长——不再有僵化的学分要求。
17.家长会
由于通讯工具的发展,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在未来十年将会更加紧密。家长们不再需要一年一度地亲自到学校和老师交谈,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
18.劣质食堂
学生们将不再被禁锢在一体化学校中完成学业。随着学习地点和方式的多样化,食堂的选择也将更加营养和多样化。
19.学校网页设计外包
让你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就好了,因为在未来,这就是学校必修课。
20.高等数学
由于统计学和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越发提升,高等数学将不再“高等”,而是成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21.纸
在十年内,学校对于纸的消耗将大大降低,至现在的10%左右。随之而来的是打印行业和复印机行业的衰退。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东西方教育”
·上一篇文章:不在一线上课的专家没资格谈论教育?
·下一篇文章:如何走出自我封闭的“教育内循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如何走出自我封闭的“教育内循环”
相关推荐
- 第10个烈士纪念日,这场隆重仪式昭示了什么?
- 教育部明确5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央媒聚焦:“预制菜进校园”,公众在关注什么
- 西安交大回应“英语四六级与学士学位脱钩”:消息属实,其他学校也有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暑期研学市场为何频频暴雷 专家建议尽快厘清研学定位及监管
- 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推进金融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
- 从业者3000万,缺口达2000万,家政学进入大学本科
-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
- 中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在校青少年的抑郁情况更为严重
- 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
- AI,正在污染中文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