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全玲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
课题编号:2011-YB-347
课题负责人:辛全玲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了人们社会生活、工作、行为的有序和规范。规则意识及其执行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作用。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既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为了统一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整套规则和方式,按照规则和方式去行事,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交往。因此,社会规范的学习,也是从出生后就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儿童生理需求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自制能力。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化的任务和内容。幼儿的社会化内容主要侧重于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生活规范两方面。如幼儿如何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助人与合作等。早期的社会化是人的一生社会化的基础。如果人的社会化失败,就会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出现。反社会人格的突出表现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违反社会规范时毫不内疚,甚至在伤害或侵犯他人利益时也毫不难过。因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和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期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正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幼儿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提高幼儿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和能力,使其逐步克服以自我中心,自由散漫等不良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适应周围社会、学校、集体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探索幼儿园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培养的规律,形成完整有效的培养体系。解决幼儿园研究幼儿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中存在的困惑,并推广研究的经验,为其他幼儿园相关的研究提供经验和捷径。
1、探索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培养内容的规律,形成完整科学的内容培养体系。
2、探索培养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的方式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
3、探索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培养的矛盾,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策略。
4、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干教师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纲要》中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教育为方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认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理论地位,树立综合的教育观,以幼儿为主体,家长、教师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以幼儿园为主体,家庭、社会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1、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幼儿对于规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规则有他律性规则和自律性规则,在幼儿活动中,这两种规则都存在。本课题中的规则是让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不自觉变为自觉,有他律变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
2、规则教育:对受教育者专门施加有关规则方面影响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规则教育”不是教师强行施加给幼儿的一种教育手段,而是师生在与环境、问题、矛盾冲突的互相作用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的规则。他是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而且这种讨论又是在实际情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3、幼儿对规则意识的理解:是指幼儿对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为什么必须存在规则,规则有什么内容,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应该怎样执行规则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经常出现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规则行为。
4、幼儿对规则的执行力:充分尊重满足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固化为内心的需要并落实到行动,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为幼儿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幼儿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过程,表现为学习型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规则意识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纲要》中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教育为方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认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理论地位,充分尊重满足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需要。树立综合的教育观,以幼儿为主体,家长、教师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以幼儿园为主体,家庭、社会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幼儿任何道德行为的获得都是在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和思考而实现的,这是一个通过内部世界对外部刺激的同化顺应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只有当幼儿在自身的积极活动中理解了行为的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时,才可能产生相应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应是行为的发动者、完成者和体验者。
因此,教师在规则教育中必须充分落实幼儿的主体原则,通过有效的指导,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幼儿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规则执行的水平。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心理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当孩子的行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研究者都应实现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当孩子每一次的适宜行为出现后就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正强化法”。
有效的强化需满足的条件是:视儿童为强化发生作用的主体,强化要适时,强化要明确、强化要适宜、强化要一致。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社会即学校”丰富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教学做合一”。
(4)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主张自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导和自主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专制,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混乱。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可以向素质转变。
(5)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应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提供经验,才能唤起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心智功能。
幼儿实践活动,让幼儿敢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挑战孩子的能力。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1、我国幼儿规则与执行力研究的现状
对幼儿规则与执行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课程改革以来,强调生活即教育,一日活动即课堂,出现了大量的幼儿行为及规则研究:例如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01期);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5期);赵学菊《幼儿“反抗行为”与班级规范合理性的社会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1期);叶小红《幼儿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刘冰);《幼儿行为“失范”情境下的教师应对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易冰);《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于春永);《主体性与规则》(吉林大学2006年王涪蓉)等。
对幼儿规则的培养涉猎的领域宽广:生活卫生方面;区域活动方面;游戏活动方面;体育活动方面;交通、安全方面等等。虽然研究的领域相对独立,但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譬如:《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及其习得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期);《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曹凤燕); 《论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的整合》(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杨翠美);闫传学《幼儿习惯养成教师指导手册》
对培养的方式方法有探索:譬如说充分利用环境的渲染、家园共育、教师语言的运用等。
2、国外幼儿规则与执行力研究:
美、苏、日各国学校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方面做出了颇具特色的成效和探索,加拿大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培养。
美国随处可见的Poster:教会孩子“责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随处可见班规:准时到校,预习功课,守规矩,礼貌用语,努力等。他们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塑造孩子的规则意识,在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方面也注重细节精髓的打造。例如,校园内外总是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 品德宣传海报,告诉孩子们要尊重他人、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懂得关爱和帮助等等。也有好几所学校将热门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改成儿童读本,渗透到孩子的认知中。甚至于学校会把美国的国旗插到每一个班的门口,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国家骄傲、时刻维护国家形象。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绝非形式化或是教条性的。在每个教室的前面,都会有教师和助教的详细档案,上面也会标有固定的任期。在向 一位老校长咨询这档案的意义时,校长说:“这代表着老师对学生的承诺,代表着在任期内会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到底。” 还有这样的一幕--在进入一个学校的会议室的时候,校长找来一个看起来“并非十分优秀”的孩子,让这名学生给来宾做学校的介绍。虽然学生的陈述有些磕磕绊绊,始终透露着紧张的情绪,但是校长却一直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赞扬他,与此同时,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坚持、守信和鼓励无疑对孩子未来 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在美国的教育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校培养孩子的角度落实在习惯的培养上,主要考虑的是 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帮助。
日本则将“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作为规则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他们制定了《21世纪教育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分别从21世纪的教育危机与社会责任的缺失、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的确立、21世纪的知识型社会与核心能力、以职业观教育促进社会责任的培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分析及要求。
加拿大在倡导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并将规则教育视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详细的规则要求,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会倾听、学会排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规则。游戏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孩子都会自己去洗手,然后拿出自带的小点心安静地吃着,孩子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去影响别人。随处感受到规则的要求,他们的教室里、走廊上随处贴着有关的规则和要求,其表述方式非常人性化,每一个班级里都贴着对学生的规范要求,规则和要求非常具体,操作性强。通过环境渲染让孩子随时都能有所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又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加拿大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时,很少说教,而是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
综观国内外对幼儿规则理解及执行力的这些研究,都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3、目前我国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的不足:
我国十分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执行能力,但是我们仍然感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在对子女良好规则行为上的忽视与宽容、在规则教育上的说教为主、规则教育目的性模糊是形成当前现状的几个主要因素。中国城市家庭目前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一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而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读好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对规则意识的培养往往有所忽视。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
社会原因:很多的成年人规则行为意识薄弱,无形中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缺乏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幼儿的熏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来指导解决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的矛盾。
幼儿园原因:
幼儿园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幼儿规则与执行的培养体系,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支离破碎,没有系统性,可持续性,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转化为行为体系。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随着新《纲要》和新课程的层层深入,教学游戏化,活动区域化的理念已深入到教师们的心中,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譬如说一些老师简单的认为如果对孩子有太多的规则束缚,就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使新《纲要》的理念成为一句空话,于是更多的放任孩子的活动。教师在孩子“自由”与“规则”度的把握上认识模糊。
教师的教育方法大多以说教为主,手段单一。教师很少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及的可接受性,孩子出现违规现象,教师采用的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粗暴,甚至训斥、体罚等。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行为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理解、认识,规则难以被幼儿内化,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督促幼儿执行规则,幼儿常常出现频繁的违规及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鉴于对以上几方面的认识,我们试图通过对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以规则意识的培养为载体,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依托幼儿的生活实践,通过科学的引导,创设适宜的有准备的环境,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执行规则的水平,体验规则带来的快乐,解决幼儿规则培养与执行中的矛盾,加强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方法
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主导性目标是:如何行之有效的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制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探究幼儿形成积极、主动遵守规则意识的有效策略,为幼儿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奠定良好基础。
1、通过研究,确立幼儿3——5周岁幼儿规则的培养内容,形成完整的内容培养体系。
2、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形成理论体系。
3、通过研究,发现并解决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培养过程中的矛盾。
4、通过研究,试图建构一套适合幼儿规则执行力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策略有效模式体系。
内容:
1、了解本园幼儿活动中的规则教育现状,分析原因。
2、幼儿活动中规则教育的内容:
日常行为习惯规则: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思想品德、安全行为等方面。
区域活动规则:会按照自己制定的活动规则而共同遵守。科学分类、轻拿轻放等等。
合作化的共同学习规则: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倾听,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
3、教师规则意识和执行力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与执行的影响。
4、培养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的策略:教师的语言策略、激励策略、环境策略等。
5、解决培养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过程中的矛盾的方式方法。
研究方法:
1、观察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应资料。
2、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
3、暗示法:环境暗示和语言暗示
4、认知冲突法:在活动中遇到幼儿有冲突时,教师不要给予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地寻找解决方法。
5、游戏法: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6、榜样法: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为幼儿日常行为树立榜样。
7、家园同步法:引导家长在家制定合理、科学、行之有效的规则,并贯穿一日生活中。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将采取如下步骤:
1.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及报告
2.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方案。
3.深入幼儿园教育实践现场展开调研,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事实素材。
4.依托选择或自编的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活动手册,进行实验和探索。
5.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第一阶段2011.09——2011.12 准备阶段
1、在全园进行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成立课题组。
2、课题组集体讨论,提出课程目标,选择、制定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
3、聘请市、区教科研部门领导、专家指导论证,确定该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12——2014.01实施阶段
1、按研究方案,实验班围绕子课题开展课题的实验工作:将研究的方案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期,制定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教育。
2、运行操作、观察记录,逐步地丰富经验,积累资料。
3、及时修订计划。
4、进行课题中期交流,阶段性评估,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 2014.01——2014.06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
3、完善课题管理手册的内容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情况分析。(研究报告)
2.规则意识及执行力培养活动设计案例汇编(活动汇集)
3.幼儿规则理解与执行力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教师在提高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方面的策略研究(论文)
5.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对幼儿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培养的意义及实践(论文)
6.润物无声育规则、精心施教促发展(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组有一支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课题组现有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区、市优质课获奖8人;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
2、通过中央教科所 “十五”课题--《学具教学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3、本课题的研究有四所幼儿园参与,幼儿园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幼儿园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教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并形成了以教科研为中心,教研组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网络。
上一篇: 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
下一篇: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