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张立新   热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
  课题编号: 2011-YB-177                    
  课题负责人: 张立新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构建幼儿园环境育人班本课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更是丰富班本课程的一个重点。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现状来看,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重视不够。其次,地方课程很难兼顾不同幼儿园所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尽管许多幼儿园已开始致力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各种课程应运而生,但事实表明,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再开发与创造性实施课程方面存在欠缺,从而使课程实施缺乏弹性。
  2.构建幼儿园环境育人班本课程符合幼儿发展需要。
  幼儿园环境育人班本课程构建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更适合班级的特点,能为幼儿带来有益经验,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作为班本课程,它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更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幼儿积极投入,充满兴趣地做事;作为环境育人课程,它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关注周围世界、独立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3.构建幼儿园环境育人班本课程适应幼儿园特色发展需要。
  通过“十一五”课题《创设与幼儿教育相适宜的环境》研究,我园教师在环境育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了较为扎实和丰厚的实践素材,形成了“环境育人”办园特色。近年来,各班又进行了“课程班本化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为实施环境育人班本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课程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确立了《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为研究课题,着重从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入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有效的把环境教育与班本课程相整合,探索出适合本地地域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班本课程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课题界定
  环境教育:是指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或教育要求,通过有效的组织而形成的一种使受教育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
  班本课程:以班级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实施和开发。是指以班级为基点,从各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通过对园本课程的再设计等操作策略,由本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课程。
   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创生取向理论
  美国课程学者德尔.彼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生态学课程理论。
  生态学课程理论认为课程问题应置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生态环境来考察,对课程的考察应持整体的观点而非分析的观点,应承认主观经验的价值而不能仅仅运用技术化的“客观方法”,它所体现的是整体化的,注重个体经验的生态世界观。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主动积极地获得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在国外,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强调以符合人性的方式鼓励儿童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有意义的交互作用,主张让儿童在游戏状态中主动得建构知识,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儿童充分自由探索,尽兴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在国内,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提出,建设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素养,关注社区、幼儿园、班级的课程资源,关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特定的活动情境和适宜的策略,关注各方面的合作与配合。这些观点都为我们的课题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其如何落实到操作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很少,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建构适合不同班级幼儿发展的课程,形成环境育人班本课程模式。
  2.通过课程实施,建立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幼儿个性主动和谐发展。
  3.提升教师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环境育人班本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主要研究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内容选择的依据和策略。
  2.环境育人班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班本课程与环境相整合的方法体系。
  3.环境育人班本课程实施管理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对分层指导策略的研究和评价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园课程构建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
  主要用于研究环境育人班本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班本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现实策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3. 案例研究法
  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转变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4.经验总结法  
  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汇总。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实施,预计周期为3年。
  1.准备阶段(2011.09——2011.11)
  (1)学习有关环境教育、班本课程的理论,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学习其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找准切入点,确定研究目标,初步制订适合本园实际的研究方案。
  (3)学习课题理论建构,分析、讨论研究方案,使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能够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思路。
  (4)收集、学习、分析国内外有关幼儿园环境研究文献及实践经验,完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2——2014.06)
  (1)指导各班分析班级幼儿情况及可利用的环境资源,确定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各班预设主题内容,开展实践研究。主题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实施有价值的组织策略。
  (3)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共享。定期开展月汇报、阶段总结,引导教师及时对月、学期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定期组织观摩交流和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激活研究,并将课题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做好阶段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注重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有效利用纪录(录像、图文、照片、文字)、课件汇报等多种手段做好过程实录和档案积累,为课题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5)建立长效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引导教师自评、互评,将课题研究纳入考核,定期组织优秀案例、论文评选,教学活动展示,表彰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3.结题阶段(2014.07——2014.12)
  (1)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资料,选择部分优秀成果出版。
  (3)以会议形式结题。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撰写《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结题报告。
  2.形成相对完整的环境育人班本课程模式。
  3.结集出版“与环境相整合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系列丛书,包括论文集、案例集、反思集等
  4.整理班本课程开展的音像资料,刻录光盘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 研究基础
  我园是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建园以来一直致力于教科研研究,“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山省教育学会鉴定,并获得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锻造出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科研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课题负责人张立新园长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并主持了国家级“十一五”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核心成员,分别是市、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以上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保障条件
  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核心组成员,分工明确,组织落实,有序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经费保障:幼儿园保证研究过程中经费的使用,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区域构建及指导策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