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林秋凤   热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对策研究   
  课 题 编 号:2011-YB-291                
  课题负责人:林秋凤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分离焦虑是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每个幼儿都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但轻重程度不同,如果焦虑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则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分离焦虑情况严重的幼儿甚至会降低其智力活动的效果,并将影响幼儿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对策研究”课题,旨在尝试和实践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分析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让幼儿尽快的缓解入园焦虑。
  在幼儿园新学期开学之初,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大部分都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有着较严重的分离焦虑。相对地在这一时期,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情绪、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便成为这一时期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幼儿园工作开展关注的焦点之一。幼儿园在新生入园前后都会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来缓解小班新生的分离焦虑,使幼儿园的工作得以比较顺利的开展。然而。有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这是我想研究的,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需要的。
  2、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与之有联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焦虑研究、亲子依恋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等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较全面地阐述了依恋与分离焦虑的关系……一项理论的完善要建立在众多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分为有关分离焦虑理论的完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分离焦虑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挥其有力的方面,减少其不利的影响。
  现实意义:
  为幼儿园制定缓解小班幼儿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和策略参考。实际的幼儿园或家庭操作中,都是将幼儿的分离焦虑作为一种有害心理问题来加以防止,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而较少考虑到分离焦虑本身对幼儿的影响及意义。笔者期待着能以此研究使实践中的教师及家长相对较全面的而细致地认识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题界定: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心理学》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克服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和伙伴、教师友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2)焦虑研究起源于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克尔恺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在1844年出版的《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他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人的一生有无数的选择,但是却无法预见这些选择有没有危险,于是对这些选择既深怀恐惧、渴望退缩到安全地带,又万般迷恋、难以割舍,这种相互矛盾的心态就构成了焦虑体验。他同时也认为,焦虑是伴随自我意识而出现的,比如,当一个天真纯朴的儿童面对世界时,他只有害怕而没有焦虑。当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以后,他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并产生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接踵而至。
  (3)最早对焦虑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焦虑最早来自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婴儿由于突然离开母体,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刺激,从而产生一种对危险的无力感,弗洛伊德称这种体验为出生创伤,伴随这种创伤出现的体验就是分离焦虑。所以他认为,由出生而产生的创伤是以后一切焦虑经验的基础,焦虑代表了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后来,霍妮、沙利文也认为,人生来就有满足和安全的需要,在追求满足的过程中可能遭到父母的限制,这使得他们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但是,由于害怕、内疚、无助,他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这两种心理矛盾使之陷入焦虑体验中。
  与亲人的分离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这使得原有的依恋关系被破坏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倒退”,觉得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永远失去了。所谓倒退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专门术语,意为处于困境时,儿童时常会显示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幼儿入园时认知已经达到并超出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该知道家人走了还会回来的,且有很多家长在离开时都曾明确表示“下午就来接你”这类的话,但孩子为何在家人离开后的瞬间焦虑情绪就爆发了呢?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当无助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就产生了倒退现象,担心自己从此失去了亲人。于是随即而来的分离焦虑——苦恼、不吃不睡、缠人、伺机逃跑等行为就会出现。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之后是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但在新生入园之初,首先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对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表现最为强烈,这现象打破了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分级,成为了分离焦虑产生的心理诱因。为此,新生幼儿的教师首先要设法满足他们对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心理需要,与新环境建立起依恋关系以此消除分离焦虑,促使幼儿的心理需求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层次上来。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新生入园焦虑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早在1932年,瓦西布恩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记录了从18个月到4.5岁儿童每天入园头15分钟的社会行为。随后,吉尔席而德和范特,海尼克,雷耶等人也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总的看来,这个阶段的研究都证明入园初期儿童的行为变化较大,入园经验对“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发展有帮助等。
  我国一线的幼儿教师也对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进行了观察记录研究。一是对幼儿分离焦虑表现的观察总结,概括起来包括: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等;二是幼儿园分离焦虑个案观察研究。一部分细心的老师,对分离焦虑问题较为严重、入园适应较为困难的幼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与这些幼儿的家长也做了特别的沟通,意识到幼儿的入园焦虑与入园适应的密切联系,也分析出了幼儿入园焦虑的几种表现类型,但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却存在明显断层,将幼儿的入园适应活动与家庭教育指导割裂;入园适应活动只注重形式,缺乏内容的关联性和一贯性;对新生的入园焦虑工作只重在一时,缺乏深入思考和工作紧密度。本课题研究重在加强两方面的工作:
  1、思考引起幼儿入园焦虑的主客观原因,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
  2、思考一套比较系统的针对家长和幼儿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教育指导方法和策略。
  希望通过该课题研究,更好地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更好地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情绪,使幼儿尽早摆脱不良情绪,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
  (1)观察新生幼儿的适应性表现,了解分析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尝试探索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有效对策。
  (3)探索家园合作途径,指导家长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2、研究内容:
  (1)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2)对新生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有效对策。
  3、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任何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加以干涉,还利用录像手段获取更为详尽和全面的现场资料。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变化情况。
  (2)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对某一个体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一种方法。
  (3)分析法。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4)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将采取如下步骤:
  1、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及报告
  2、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生入园焦虑研究的学习与教学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方案。收集课题所需的文献资料,建立研究资料库,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3、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在广泛学习和吸收的基础上分析新生入园产生焦虑的原因,建构详细的研究框架。深入小班进行教学实践现场展开调研,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事实素材。
  4、对于新生入园焦虑的相关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进行逻辑构建和理性提升。针对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现象的观察与调查,及时将观察和调查结果进行课题研究,分析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预防幼儿产生入园焦虑。
  5、依托选择或自编的新生入园教材内容,进行实验和探索。通过家访、准入园、布置环境、游戏、个案研究等形式,调适幼儿分离焦虑。
  6、对于新生入园焦虑的教学策略包括目标、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建设。
  7、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预期的课题研究成果为:
  1、《新生入园焦虑的原因分析》研究报告;
  2、《新生入园焦虑的原因分析》案例集;
  3、《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相关论文;
  4、《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相关教育笔记。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已取得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我园建园时间长,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高。近年来,参加中央教科所实验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四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教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探索、研究、创新的能力。发表论文近5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和基础。
  其中有:让民间游戏在孩子们之间重现光彩,《中国教育导刊》2004年第5期。浅谈早期教育阅读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幼儿园园本研究探索,《黄河口继续教育》2010年第4期。让幼儿的情感智慧得到充分发展,《东营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幼教园地》2008年第8期。谈音乐活动中对幼儿听的培养,《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2期。你关注幼儿期的嫉妒心理了吗,《东营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理性对待幼儿的错误认识,《东营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把小伙伴请到家里来,《父母必读》2004年第4期。黑夜来了真好玩,《父母必读》2004年第6期。老师,你切着我的手了,《幼教园地》2007年第4期。水珠的奥妙,《幼教园地》2007年第12期。浅谈幼儿挫折教育,《黄河口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让幼儿的情感智慧得到发展,《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
  2、课题研究的相关人力保障   
  注重加强了课题的组织与领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园长任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工作。副组长由副园长担任,负责课题的资料收集、档案管理。选用教研主任和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 人员,参与课题的操作、策划及实验实施。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动员幼儿家长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并聘请部分家长代表参与课题研究,构建和谐课研氛围。
  3、课题研究的相关物力保障   
  在园现有活动设施环境的基础上,创设“柔软”、“有趣”、“类家”环境。活动区域内投放棉布类、织品类等柔软性能较明显的玩具,并配置一些比例协调的家具(小床、桌椅等),增添“家”的气氛。同时购置适于课研的幼儿图书及音像资料。
  4、课题研究的相关财力保障   
  积极确立课题研究经费立项,争取有效资金投入课题研究中,以确保教研活动相关物品的购置及课研培训的资金保障。
基于上述,我园为确保实验课题的顺利实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投入,促进课题的顺利完成,并在缓解新生入园产生的焦虑应对策略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探索




      相关推荐